当前位置:首页 >博览交流 >剧团动态

“远方大表哥”这40年,真不容易

发布时间:2009-11-24 发布来源:钱江晚报 浏览次数:2296

    当年有人担心京剧在浙江“水土不服”,如今浙京热热闹闹要过40岁生日。
    有人形容,越剧在浙江,那是如鱼得水;京剧在浙江,却好像远方大表哥来串门,看到这里风景好,住一段。这话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可不同意,“杭嘉湖地区、温州地区看京剧的人可不少,还是北方京剧的演出点;浙江是盖派京剧的传承基地。我们浙江京剧团成立都40年了……”唯恐京剧在浙江“水土不服”的人,翁国生希望他们看看11月底浙江京剧团的建团40周年大庆。
    从11月27日开始,浙江京剧团将举办建团40周年庆典,在杭州剧院演大戏《哪吒》和大型戏曲秀《国色天香》;在浙京“京韵坊”实验剧场演出《宝莲灯》、《红拂》、《王者俄狄》、《金盘收》、《五朵京花》专场。此外,浙京还制作了《藏羚羊》、《盖韵流长》、《孔雀翎》等10种DVD,集中火力,向社会各界展现浙京新形象。
    红火,落寞,再振兴
    浙京排练场租给证券公司
    曾让文艺界“地震”过 
    京剧团在浙江真的有40年了。1969年,浙江京剧团正式建团。本来浙京想把历史追溯到盖叫天老爷子时期,他是浙江京剧的标志性人物,浙京成立有他的影响力在。上世纪80年代初,浙京剧场,经常唱的京剧《武松打虎》,就是盖叫天的当家剧目。盖叫天出生在河北,学戏在天津,但出道和成名却在南方。他13岁那年在杭州拱宸天仙茶楼就一炮打响,那时杭州对京剧可亲着呢。但在文字历史上,浙江京剧团的历史要从1969年算起。
    浙京初成立时,有“八大头牌”:陈大濩、宋宝罗、张二鹏、赵麟童、鲍毓春、刘云兰、李瑛、陈幼亭,还有李玉声、陈和平、张建新、张善麟等著名演员。他们都是极爱京剧的人。陈大濩在大学读书,因为从小爱唱京剧,读书时就是名票,毕业了下海唱戏,成了余派传人。他和李玉声一样,是闻名全国的须生。那时京剧在南方生长发展还是挺自然的事,京剧和浙江人关系,感觉是亲的。
    “上世纪80年代,浙江京剧团火过一阵。”在翁国生眼里,那段时间是京剧的流金岁月。后来,和所有戏曲面临的境况一样,当经济大潮汹涌而来时,京剧团的表情有点落寞。1996年,浙京的排练场出租,成了证券公司营业部,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,在当年浙江文艺界引起一场不小的“地震”。本报当时为此做过专题报道。2006年,这块地方重新收回,又成为浙江京剧团排练场和小剧场,就是这次要演出的《红拂》、《王者俄狄》、《宝莲灯》等剧的“京韵坊”。
    从未忘记传承,从没停过创新
    如今浙京收入最高的,是那个翻跟斗的小演员
    40年,浙江京剧团的命运,虽随时代与环境变迁,却又把握在浙京人自己手里。
    “我们今天搞声势这么大的庆典,就是想让大家多了解今天的浙江京剧团。”以前浙京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,一年只演几十场戏,现在人均收入近7万元,一年演出400多场,“我们不是京津沪的团,我们也不能和本省的强团比,但在江南我们有自己的天地。”
    翁国生5年前到浙江京剧团,做的第一件就是寻找浙京的新观众。他排的戏目的性很明:有没有市场,能不能卖钱。《网络恋曲》、《孔雀翎》,都有不符合京剧传统的名字,但都很卖钱。《孔雀翎》成为浙京10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,500场,为当时一年只有十几场演出的剧团赢得了生存市场。而今浙京得了国内外大奖,也在浙江演出市场为京剧赢得一个位置,但是这个质问还在。翁国生的回答则是:“我们从未忘记传承,但创新是我们团的特色,就像我们团的团员,都以年轻人为主。”
    这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剧团,演出收入最高的竟然是18岁的小演员,他跟头翻得最好,几乎每个演出都要邀请他,一年几百场演下来,比国家一级演员收入还高。这也是浙江京剧团的创新。
    如果说京剧在北方,已经被养成盆栽,那么在南方,它已经变成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的野草,有点另类,但欣欣向荣。就像浙京团庆选择上演的剧目《宝莲灯》、《哪吒》……舞美很现代,但人物的举手投足,却是京味十足的一招一式;就像戏曲秀《国色天香》,京剧《贵妃醉酒》、越剧《十八相送》、昆剧《牡丹亭》、黄梅戏《夫妻观灯》……都是老戏,但用很新的方法把他们衔接在了一起。